家长们都知道,有些宝宝出生后不久,就会出现黄疸,那么,引起宝宝黄疸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? 1. 生理性黄疸 大多数新生儿都会出现生理性黄疸,由于在胎儿期,肝脏相对不活跃,胎儿红细胞破坏后所产生的胆红素主要由母亲肝脏处理。如胎儿红细胞破坏过度,母亲肝脏不能完全处理所有的胆红素,造成新生儿出生后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。另一方面,由于胎儿血氧分压低,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加,出生后血氧分压升高,过多的红细胞遭到破坏,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相对较短,且血红蛋白的分解速度是成人的2倍,造成新生儿出现黄疸。
黄疸特点: 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第2-3天出现,皮肤呈浅黄色,巩膜以蓝为主,微带黄色,尿稍黄但不染尿布,第4-5天最黄,2周消退,检查肝功能正常,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。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,持续时间也较长,大约要满月才能消退。
应对方法: 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,孩子没有什么不适,需要密切关注!
2.母乳性黄疸 常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出生后3个月内仍有黄疸,表现为非溶血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,其诊断常是排除性的。有研究表明,部分母亲母乳中的β-葡萄糖醛酸酐酶水平较高,可在肠道通过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分离,使未结合胆红素被肠道再吸收,从而增加了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负担,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。
黄疸特点: 孩子吃母乳,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。如停止哺乳24~48小时,黄疸明显下降,若再次哺乳,黄疸又上升。
应对方法: 出现母乳性黄疸,当新生儿生长发育良好,并排除其他非生理性黄疸的原因,一般不需要任何治疗,但对于胆红素水平较高者需密切观察或干预。
3.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是ABO溶血,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,以母亲血型为O、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,且造成的黄疸较重;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、胎儿血型为B或AB;母亲血型为B、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,且造成的黄疸较轻。
黄疸特点: 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,且逐渐加重,很容易识别。
应对方法: 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,采用药物或者光疗即可。严重者早期可进行换血治疗。
4.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主要见于先天性肝内肝管或肝外胆道闭锁,其临床特点是生后2~3 天,胎便排完后,大便为白陶土色,直至1~1.5个月后。
黄疸特点: 黄疸严重时,大便表面或其浅层为浅黄色。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黄疸,并进行性加重。肝脏肿大,并呈进行性加重,且质地变韧,最后发硬。血常规检查无贫血,早期血液直接胆红素进行性增高,1~2个月后,由于肝功能损害,间接胆红素也升高。
应对方法: 经胆道造影明确为胆道闭锁后,及早手术治疗。
5.感染性黄疸 因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,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。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,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,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、EB病毒、弓形体等,较为少见。
黄疸特点: 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。感染的原因不同,在黄疸时期主要症状、黄疸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及轻重程度上,差别很大。
应对方法: 若母亲坚持产前保健、检查,孩子出现感染性黄疸的很少。感染性黄疸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。
|
Powered by Discuz 鲁ICP备18058026号-4
Copyright © 2017-2018 版权所有 青岛金大洋康复医学营养有限公司 – 专业健康交流和产品供应服务平台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